1月5日,宜春美术馆开馆,国内众多著名美术家受邀参加开馆仪式。1月5日下午,由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美术》杂志主办,中共宜春市委宣传部、宜春市文广新局承办的“二十世纪地域美术的现代性——宜春版画个案研究”研讨会在我市举行,会上专家、嘉宾们围绕如何进一步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坚定文化自信,从地域美术的现代性、在新时期宜春版画如何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等多角度发表了真知灼见,现摘录部分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梁江:多走出去学习交流
宜春政府能下这么大的决心建一个国家级的美术馆,我认为是非常了不起的举措,它是一所艺术殿堂,所有的美术成果汇集在这里,将激励着后辈继续往前。
宜春版画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现在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那就是版画的边缘化。宜春版画该如何发展?我认为要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多出去学习交流,吸取经验,扩大影响,从而打响宜春版画的品牌。首先我们要把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有着现代风格的优秀宜春版画通过展览会、艺术博览会推介出去,扩大知名度,让世人了解宜春版画的潜力和发展空间。然后建立合作,扩大影响,找到销路,通过一种合力,把版画产业做起来。目前来说,要多搞活动,多做宣传和展览,把自己的家底亮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宜春版画。宜春有这样的文化内涵,也有这种实力和条件。我想宜春美术馆的开馆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头。现在很多艺术门类都在转型,版画也如此,时代的发展迫使各种艺术门类只能往前走才能找到新的方向和未来。宜春版画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相信宜春版画会越来越好。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 郑工:对地方文化要素进行分解和重组
看到宜春美术馆开馆,我很欣慰,一个地级市有这样一个高规格的美术馆确实不容易。在展厅,我们看到,即使是宜春版画,里面的文化主体其实很多都来自于不同的区域,所以谈论一个区域的文化,关于主体的文化身份其实很难确定。现在区域性被消解得很厉害,但是区域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现象。
我认为宜春版画要发展,首先应该打造地方的文化品牌,建立自己的话语权,这是一个发展策略问题。如何整合地区性的文化资源,怎么去推动和建构,则需要一种方法或者智慧。对于宜春版画,我认为就是四个字,和而不同,在和而不同当中,强调一种差异化。这种差异化如何去实现?路径在哪里?我认为就是一个文化资源的利用问题。要有效地利用好一个地方的文化资源,必须要对文化要素不断进行分解和重组。这里面可分解的有两个部分,第一个是历史形成的当地文化资产,第二个是区域生成的当地的自然物产,在不断的分解过程中去提取文化的要素,然后进行重组,让艺术融入生活,更好地发展。
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美术馆协会会长罗一平:重视版画的跨界和转型
从上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全国的版画历经兴衰,宜春版画也如此。在当代社会,如何让版画焕发生机,版画的跨界非常重要。我认为版画跨界有天然优势:一、对材料的把握能力。版画的种类繁多,涉及多种材料和技术。在接受版画训练的过程中,学习者被锤炼出对材料敏锐的感知和运用能力,这对拓展其创作奠定了基础。二、与书籍、文字的关系密切。版画最初是和印刷术结合在一起的,与文字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其他文化领域相比,版画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和力。所以,版画在当代可以获得新的文图共生关系。三、没有传统包袱。在中国古代,版画在图式和笔法上并没有多少独立的表达,而20世纪以来,推动的新兴木刻本身则融合了中西方的绘画因素。所以,版画在中国并没有太多牢不可破的传承和规范,它可以吸收各方面的养料。四、动手能力强,造型能力和手工技艺都比较突出。不少版画的制作都具有不可逆性,要求造型和把控能力特别强。版画的制作工艺繁复多样,锻炼了从业者的各种手工能力。以上所说版画的优势主要是技术层面的,但是版画的跨界和转型应更多地重视观念的更新和强烈的问题意识。
著名雕塑家、画家 钱海源:脚踩大地,心系人民,背靠文化传统
非常高兴能回家乡参加美术馆的首展,没想到一个地级市的美术馆可以和南昌、广州等大城市的美术馆相媲美。我是从樟树走出去的画家,我认为任何一项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脚踩大地、心系人民、背靠文化传统,版画的发展和创新亦如此。脚踩大地,就是要把人民群众当作文艺创作的“母亲”,就是要把现实生活当作创作源泉。任何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都与现实生活保持着血肉联系。事实证明,现实生活是最好的艺术积累和创作素材,任何来自于现实生活、源于现实生活的文艺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都是被人民群众所认可的。现在真正能潜下心来踏踏实实吃苦搞创作的人并不多,有些人急功近利,甚至不肯学习传统文化,总认为别人家的才是最好的,所以我们要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既要学习别人优秀的东西,更要将本民族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宜春版画不仅仅是宜春的文化,也是国家,甚至是世界的文化。要抱有这样一种信念和梦想,未来才会发展。风筝飞得再高也有一线相牵,梦想飞得再远不切实际也是空谈,纵然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是文艺创作的根本遵循。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张敏杰:与世界版画双年展对话
国家正在大力发展文化建设,这对各类艺术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每年在世界各地举办的版画双年展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宜春版画可以多参加双年展,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可以成立宜春版画院,把宜春版画创作者组织起来,可以向江苏的启功、黑龙江的北大荒、深我认为,一是宜春建造了一个这么好的美术馆,如果能够举办双年展就是个好的平台,有了好硬件,又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把国内外名家请进来,和世界双年展连线对话。二是把本土有实力的版画家培养起来。三是政府设立奖励制度,奖励那些参加国家级展览的作者,从而调动版画家的积极性。四是政府可以申请国家基金,获得国家的关注和支持。五是促进宜春版画市场发展。现在民间收藏艺术品的队伍庞大,这也是一个契机。
广州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著名版画家 李全民:在本地大学开设版画专业
我和江西的缘分很深,宜春版画制作水平闻名遐迩。工匠精神是人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在手工业时代达到顶峰的一种精神文化。我认为工匠精神包含两部分:追求极致的精神和独具匠心的创造力。其精髓是创造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而版画制作就要有工匠精神。人们说做事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我认为重新振兴宜春版画的时机到来了。
宜春人民非常勤劳和聪明,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加上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文联美协的重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契机,过去被遗忘的宜春版画又可以焕发生机。我认为有三种方式可以重视:一是鼓励版画家建立自己的工作室,支持他们的创作。二是培养学院版画老师,再把这些老师送出去交流学习,这样创作人才就会源源不断。三是在高校开设版画专业。目前,我国许多美术院校都开设有版画课,但仅仅是作为陶冶艺术情操提升艺术欣赏能力的一种方式,仅仅是提供初级的版画讲座。而作为版画之乡的宜春,拥有众多的版画家及版画爱好者,当地的大学可以开设版画专业,让宜春本土对版画感兴趣的学生拥有一个正规的、专业的学习版画的园地,提高他们学习版画的热情。
深圳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钟曦:传承版画应从基础抓起
我小时候在分宜上小学,现在又回到宜春,感触颇多。虽然我不是宜春版画界的一员,但是我见证了宜春版画的发展。我最早接触的艺术就是版画,所以版画是我不能割舍的情怀,我从事艺术事业和从小在宜春奠定的绘画基础分不开。
版画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具有社会使命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府把版画作为一种文化来推广,一开始版画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后来就变成对生活的讴歌。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全国的版画市场开始走下坡路。
这次宜春举办版画展取名叫铭刻,就是铭刻经典。我们在回忆辉煌的同时,更要面对现实,并从中找到新的发展契机。如何促进宜春版画发展,我觉得应当从基础抓起,把版画当成一种教育,注重提高群众对版画的认知度。教育要从基础做起,目前很多大城市有不少中小学美术培训学校开设了儿童版画培训课程,宜春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普及版画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版画,并且愿意传承下去,让这门艺术真正渗透到生活中去。